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发展路径:练好内功 破圈拓展

        作者:admin2021-06-17 07:16:15 来源:美术报

          (1/3)李可染 秋林放牧之图 69.4×46.1cm 1984年 李可染艺术馆藏

          (2/3)亚明 阮爱国同志出生地 44.8×33.8cm 国画 1973年 亚明艺术馆藏

          (3/3)傅抱石 风雨客至图 61.5×49cm 国画 1943年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目前,文旅部每年开展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青年策展人项目等等重大的文化项目,已有越来越多的名人馆参与其中并获奖。地方政府对美术馆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名人馆应抓住机遇,拿出自己的特色,积极申报相关项目。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是重中之重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都很重要,名人馆麻雀虽小,但其人才需求可不“小”。以韩天衡美术馆为例,其人员结构特点是学历高、年轻化,该馆现有工作人员24人,其中在编13人,非编11人。有博士2名,在读博士生1名,硕士研究生1名,其余职工都是本科学历;正高职称1名,副高职称2名,中级职称5名;西泠印社社员3名(含理事1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名;员工平均年龄36.5岁,馆内大部分职工都是80后、90后,这样的结构比较有利于开展各项研究及策展工作,是属于名人馆中人才比较“富裕”的。

        但每一个馆各有不同的情况,长三角地区某名人馆这方面就比较困难,院内现有中级职称人员5人,其中美术师3人、编辑1人、会计1人,助理馆员1人。研究人才的匮乏无疑给馆主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局限。

        类似这样的有好多馆都亟需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鉴于名人馆普遍的现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思想引导和能力提升相结合、组织培养和个人修炼相结合、严格要求和热情关心相结合、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误相结合。一方面外靠引进,对专业人才可以免于社会化考试,破格在编制内聘用。一方面内靠培养,在现有的人才队伍中选拔培养优秀青年人才,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此外,当地政府需要根据场馆发展情况,合理增加相应投入、编制配给和人才引进。

        人才的引进,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进行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工作,充实人才队伍,形成学历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才能为名人馆持续发展增加后劲。

        对于人才培养,韩天衡美术馆认为,一是要继续开展更扎实的业务基础培训,并在此基础上,以业务骨干为领军,带动全馆工作人员深研业务,培养研究、策展、讲解等方面业务人才;二是采用把员工送出去的方法,积极推荐报名参加国家、省市文化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三是把骨干员工放在中层岗位上锻炼,提高管理能力,培养后备干部,打造一支善于做事、勇于担当的干部职工队伍。这些建议也成为一些兄弟名人馆可资借鉴的一种模式。

        差异化发展找准角色定位

        任何一个艺术家个体,或者艺术区域的发展,都不可能一枝独秀。名人馆也是如此,打造行业联盟则可以抱团取暖,互惠互利。例如2007年成立的长三角美术馆协作机制,亚明艺术馆是安徽省唯一加入该机制的名人馆,首先,成员单位内有很多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美术馆,馆内有大量关于该艺术家的藏品和文献,这是一笔很宝贵的资源。在协作机制内,各成员单位,就馆藏互通有无,积极借调展出,整合长三角美术资源,这无疑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益方式。

        名人馆一般侧重于专题艺术馆,省级美术馆属于综合性艺术馆,二者各有特色。名人馆与省级美术馆的差异化发展,一是要立足于“精”,比如合肥赖少其艺术馆围绕赖少其的书画艺术,深挖文献史料,结合社会热点,策划多项专题展览,在“精”上下足了功夫;二是着眼于“专”,赖少其艺术馆是赖少其艺术的专题陈列馆,在赖少其的书画艺术、革命精神上做足文章,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成果,效果显著。

        名人馆的展览一般不在其规模多大、多全,关键在于深入、专门、精致,利用名人馆馆藏优势进行学术研究。要练好内功,提升研究能力,为观众带来更好的展览。早期苏州吴作人艺术馆人员构成以画家为主,相当于是一个画院,公教服务、策展研究方面重视度不够,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近些年来馆方在这些方面有所提升,并且以特色展来吸引观众。馆长丁建忠以目前正在展出的“艺夺天工——吴作人中国画金鱼作品研究展”为例,介绍了吴作人艺术馆的策展模式。此次展览中展出的42件金鱼题材作品全面呈现了吴作人金鱼题材的国画创作,观众能一览他从早期探索到后期成熟的整体轨迹与探索脉络。其中2件是吴作人艺术馆馆藏作品,剩余作品是在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协助之下借展而来。通过“金鱼”创作可知吴作人的艺术观点与追求,他既为新时代传统题材中国画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路,也给当下艺术界同道思考传统中国画如何发展求进,提供了更多启示与可能。



        名人馆除了找准定位,自身还要突出群众性和公益性,积极发挥好窗口阵地作用,其实,每一个名人馆都是地方文化的一张金名片,独一无二,不可多得。

        积极打造公教美育基地

        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取决于名家对美术史发展的贡献,而名人馆存在的地位则在于名人馆的作为。名人馆要想做出成绩,要有自觉的担当,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其公共性。

        积极开展公共美育活动,推动地方文化发展,这是名人馆立馆之本,也是名人馆的职责所在。以平湖陆维钊书画院为例,他们与平湖技师学院签约结对,设立“陆维钊美育教育基地”和“平湖技校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培训业余讲解员、举办展览、讲座等形式送美育进学堂。此外,通过举办“微昭讲堂”书法、国画、国学、古琴等公益培训班和主题讲座,传导、普及艺术。利用培训班结业成果展作品捐赠新装修的当湖街道老年公寓墙面装饰,实现美育教育与公益活动的双赢。

        放眼四周,许多名人馆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专题展览等。近年来,合肥赖少其艺术馆举办了党史学习教育、公共教育、美术教育等各类展览活动。策划的展览13次入选文旅部重点展览项目,4次获文旅部奖项。赖少其艺术馆还与市教育局及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基地、省美协少儿艺委会、省市青年美协、市少年宫以及70余家民营少儿美术培训机构等合作,策划“木石精神·培养美术素质——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青少年美术教育系列公共教育活动”,举办各类公共教育活动53场(次),展出作品1万余件,实地参与人数约6.6万人次。开设线上直播,参与人数约1300万人次。此项系列活动涉及面广、展品内容丰富,媒体积极支持并广泛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合肥亚明艺术馆也在努力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承载体、引领者和提升者。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欣赏艺术品,也可以阅读艺术图书、查阅艺术资料,同时还可以参加一些课外艺术教学,如陶艺等;各个艺术门类交流、互动……诸如此类的一项项举动,正在把亚明艺术馆打造成为以视觉艺术为中心的一个文化综合体。

        名人馆应当是文化的引领者和提升者,应当从艺术史、大文化的视角关注社会,与国家、与时代同频共振。要充分发挥美术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为观众和研究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便利。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强化美术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将名人馆打造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个基地。

        善于运用数字化和新媒体造血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名人馆的藏品数字化保护是一项很紧迫的工程,通过综合应用包括三维扫描、高清拍摄等数字化信息采集技术,新型数字化展陈与互动技术、移动互联网等在内的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对馆内珍贵藏品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存储与管理以及数字资源利用、保护环节进行能力提升,建设一个满足藏品数字化保护要求、贴近观众服务体验需求,具有扩展性、可靠性以及可维护性的藏品数字化保护应用综合服务体系,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给名人馆提出的一个课题。

        同样,新媒体是新时期科技发展的产物,也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方式和阅读感受。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艺术领域中,新媒体已经不仅仅作为传播媒介,而是逐渐地在变成艺术展示的主体,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近年来,合肥赖少其艺术馆十分重视加强对网络基础的建设,对微信、网络进行了页面调整。以全新的形式和多渠道宣传力度,深度向观众展示线上展览交流活动。2020年浏览人次约3万人次,网络浏览量达1万人次。2020年艺术馆为配合文旅部精品展出季项目,开通了抖音平台,发布4篇短视频,浏览量达到16万余人次。

        利用抖音、哔哩哔哩等广受年轻群体欢迎的自媒体平台,将公共教育活动与时下流行的网络直播相结合,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努力拓展线下活动的线上传播。另外,他们把常设展厅的导览服务设置在微信小程序中,观众在手机输入展品编号即可使用文字、语音导览,方便快捷。“韩天衡美术馆在线”微信小程序,将在线展览和展品导览功能植入其中。同时增加了美术馆微信公众号的推送频次,微信公众号现有订阅人数12000余人。新媒体新平台成为其一个很好的推广平台和宣传阵地。

        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同时也给各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新媒体环境也对名人馆的运营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谁抓住机遇谁就能抢占先机,让名人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我国美术馆的建设迎来良好局面。许多地方开始把美术馆当作城市名片和标志性文化建筑,将其列入城市建设规划的重点,然而,相对而言省级大馆受益较多,而作为书画名人馆只有少数馆才沾到些边,这不得不说也是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目前的名人馆依靠自身的努力,大部分都还是良性有序地在发展,至少很少有生存方面的危机。它们坚守着传承先辈文化精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为地方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值得一提的是,如何使名人馆的活动与当地人民的文化需求相协调,而不只是简单的一种展品陈列,这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诉求之一。

        另外,适当增加名人馆的日常维护经费,增加精品展览和学术活动经费,增列收藏经费是许多名人馆共同的愿望。有些名人馆在归属发生转变后,免费开放补助经费拿不到,作为现代化文化场馆,运营和维护经费经常是捉襟见肘,这是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期待有更多有识之士关注、关心、关爱名人馆,让小馆也能做出“大文章”,为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4(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